第三百一十八章 此生无憾-《重生之铁腕》


    第(2/3)页

    上任四十几天的时间,就通过几个大动作,弄来了五千万的资金,这在张宁看来,几乎不可想象,近乎天方夜谭一样。

    要知道,这五千万资金,差不多能顶得上宁县最近几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唯一让张宁感觉遗憾的是,这些资金来得快,去得也快,灾后重建就用去了大部分,再加上补发全县公务人员的工资,已经所剩不多了。

    在张宁的感慨中,赵长天说出了找张宁过来谈话的用意。

    赵长天向张宁详细了解了财政局的现状。

    之后,又向张宁询问了最近几年,宁县各个乡镇提留款的完成情况。

    听取了张宁的汇报,赵长天无奈的摇了摇头。

    让张宁离开后,赵长天点上一支烟,开始了习惯性的思考。

    目前,财政局的帐面上,只有不到二百万的款项。这点资金,根本无法支撑赵长天接下来想要推行的几项工作。

    至于各个乡镇往年的提留款完成情况,更是令赵长天感觉失望。

    全县将近五十万的农业人口,但最近几年,平均每年只收上来1200多万的提留款,平均到人头上,每个人还不到30块。

    这种情况,距离全县实际应该完成的征收任务,差了十万八千里,连六分之一都没有达到。

    完成最好的乡镇,几年平均下来,也不过是勉强达到百分之三十而已,最差的乡镇,真正连百分之十都没有达到。

    这种壮况,与昌县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赵长天在担任昌县副县长期间,即使是完成情况最差的乡镇,也基本上会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作为在财政收入上基本依靠提留款的两个县,两者相比,之间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反映在财政收入上,那就是相差了若干倍。

    如果今年的宁县提留款征收情况,仍然是以前的状况,赵长天计划中的几项工作只能无限期的拖延。

    毕竟,他不是神仙,之前,能够弄到五千万的资金,他已经把能想到的办法基本都用尽了。

    宁县没有第二个马老五,也没有第二个清平镇,更没有除煤矿之外其它能换钱的资源。

    至于已经初见成效的物流产业,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对财政提供多大支持的,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杀鸡取卵的事情,赵长天是不会考虑的。

    如今,摆在他面前的生财之道,似乎只有在提留款上想办法。

    思绪进行到这里,赵长天叹了一口气。

    他发现,从政几年以来,他无论处于哪个位置上,都摆脱不了征收提留款这项他已经有些厌倦了的工作。

    作为农民出身的干部,赵长天知道农民的那点收入,几乎都是靠着土里刨食,累死累活的血汗钱。

    从心理上,他真的不想打农民们的主意,但是他知道,这种想法也只能是想想罢了。他只能和所有农民们一样,等着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国家取消农业税的那一天。

    也许过个两、三年,当宁县的经济足够发达之后,他虽然无权而且也不会冒着政治风险取消农民们的提留款,但他会通过别的渠道给农民们做一些补偿。

    但眼下,为了大局考虑,为了宁县的发展,他必须要狠下心来,不但要坚决征收提留款,而且还要想方设法的尽可能的多征收上来一些。

    好在,由于引进了大批明阳客商,今年全县农民在收入上有了大副提高,赵长天有信心能让今年的提留款征收情况好于以往几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