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窝心的早朝-《一世吉祥》
第(2/3)页
关于皇帝病重、太子趁机篡逆的传言流传已久,文武百官无人不知。昨夜长安骤然实行“宵禁”,无疑是皇帝与太子正面交锋最有力证明。如今威风凛凛高坐金銮殿龙椅之上的人,是传说中病重不起的皇帝,强势怪物杨致一身杀气腾腾的行头侍立在侧,太子、卫肃、李氏三侯不见人影,致休老太尉陈文远取代卫肃的位置重又站在了武班之首。结果如何。那还用说么?
皇帝全盘采纳了徐文瀚的谏议,诸项平息事态的举措与早朝同时进行。有条不紊的接受陈文远、王雨农率领文武百官朝贺,诏谕天下南唐业已归入大夏版图,无片言只字提及太子。皇帝依然还是御驾亲征之前的那个皇帝。太子及其一系重臣却已踪影全无。百官尽皆诚惶诚恐,唯恐祸事无端降临到自己头上,哪儿还有什么心思奏事谏议?散朝之后能不能安然回府,今晚是在自家府邸还是刑部大狱歇宿,谁敢打那个包票?
皇帝通宵未曾合眼,身心俱疲累到了极致。能强自支撑应付已属不易。事实上皇帝也巴不得早点完事大吉,绝不希望有人傻不拉几的为太子出头蹦跶。眼看行将散朝,却偏偏冒出了这么个不识时务的刺儿头:“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众人一看,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田祖德,一位埋头做了一辈子学问的清矍老夫子,在清流文人士子中极具德望,皇帝曾命其担任教授诗文的太子少师。在这纷争乱世之中,皇帝称得上是一个头脑极为清醒的帝王,具有拉拢一切人心、团结一切力量的意识,并未将一干清流文人弃若敝履。不是倍加礼遇的召至翰林院养起来,就是放在御史言官的位置上当成一面镜子。
太子赵恒的“勤勉温厚”,在这帮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在他们看来,赵恒如能顺利继承皇位,无疑是天下百姓苍生之福,也是他们得受重用、一展才华的希望。
皇帝对这一节看得很清楚,耐着性子皱眉道:“祖德,你年事已高,尽心管好翰林院就行了。你有何话说,不妨改日再奏。”
皇帝事先早已言明今日停纳一切朝议,能用这样的语气委婉劝说,已经是给了田祖德天大的面子了。
不想田祖德仍然执拗的奏道:“皇上,老臣今日有两事不明,恳请皇上能为老臣解惑。其一,今日是新年首度早朝,皇上龙体康复,南唐版伏,都是可喜可贺的国之大事,今日早朝堪称盛典。然老臣大惑不解的是太子身为储君,平日辅政治国有功,此番随驾征唐有功,为何反而未能上朝?”
“其二,飞虎侯杨致虽战功彪炳,已受圣恩封爵赐邸,但据老臣所知,皇上并未授其官职。敢问皇上,杨致有何资格上朝论政?何况此人衣饰不整,违制负弓佩刀上殿,与江湖匪类何异?若不治罪重处,文武百官怎生心服?如何心安?大夏朝堂规制何在?威仪何在?”
史上因太子失势被废而老师得咎获罪者不乏其例,田祖德在这个时侯还敢出头为太子说话,群臣对他的忠心与胆色无不心生钦佩。捧了皇帝的高帽为太子表功,绝口不提昨夜的兵变,只问太子为何未能上朝。将矛头指向杨致,则是因他率兵迎驾时将太子的护驾兵马强行留驻潼关之外,今日看他这身行头,显然又是在昨夜事变中为皇帝充当首席打手,田祖德与一众太子党文臣不恨他又恨谁?
但若就此将老夫子当成一介愚忠死保太子的腐儒,那就大错特错了。“两事不明”的理由都冠冕堂皇振振有词,又小心的避开了触发皇帝逆鳞的敏感字眼,皇帝就是想发飙收拾他都找不到一个理直气壮的借口。不仅皇帝不好回答又不能不答,而且还拿了他没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