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惊动延安1-《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2/3)页
他就是中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虽然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年多了,经过艰苦努力,已经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但革命形势依然严峻,党内围绕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论很大,各种思想影响着刚刚草创不久的根据地建设,影响着刚刚汇聚在一起的红军的发展。
长征过程中红军巨大的损失让**痛心疾首,广昌阵地堆积的烈士遗体、湘江战役飘满忠骸的江面、寄养在西南大山里的自己的女儿、雪山顶冻僵的小战士、草地上陷身泥沼的老兵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20多万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漫长的长征路上,那都应该是革命的生力军,是抗日战场上骁勇的战士,是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英雄,却都早早的长眠在远征的途中,太可惜了。革命的道路为什么就如此曲折、代价如此之大?他经常一遍遍回顾步履蹒跚的中国革命歪歪扭扭的成长足迹。
从二一年建党之日起、二七年建军之日起,共产国际对于正处于幼稚阶段的中国**来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党的组织人事、战略方针、军事策略、根据地建设都由共产国际下属的东方部直接指挥,党的很多干部对革命充满近乎偏执的狂热,但没有自己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
当王明等所谓的布尔什维克从苏联回来搬出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并得到共产国际代表的全力支持时,许多人便失去识别和抵制的能力。在共产国际倡导的城市中心论思想主导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城市暴动,或组织进攻大中城市,大革命时期积蓄的革命力量消耗殆尽。
善于总结经验的**从秋收起义部队进攻长沙失败中看出,弱小的红色力量在敌人力量相对集中的城市无法生存,明智地带领起义残余部队进入井冈山,后来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合,坚持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革命力量,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采用游击战、运动战打破敌人围剿,根据地一天天扩大,队伍一天天成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全国在广阔的乡村建立了大大小小15块根据地,红军发展到30万人。
随着中央机关的到来,共产国际的代表逐渐取代了朱毛对红军的领导权,推出大力发展、四面进攻战略,大张旗鼓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引来视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自己统治核心的蒋介石的警觉和震怒,围剿兵力一次比一次多。
第五次反围剿时10万中央红军承受着百万大军的封锁进攻,远在莫斯科的王明提出武装保卫苏维埃的口号,中央根据地的李德、博古等指挥红军大打攻坚战、阵地战,一年不到的时间人员地盘大量损失,战略空间被挤压,局势日渐恶化,只能选择撤离。
大包小包搬家似的行军再次造成大量人员损失,一个湘江封锁线就留下五万忠魂,红八军团一阵覆灭。
好在巨大的损失惊醒了广大将士、无处安身的凄凉现实促使劫后余生的3万红军开始质疑共产国际代表的能力和水平,中国**终于从迷信中挣脱出来,明白了国际歌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含义,在遵义确立了**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制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从此懵懂的少年开始走向具有**思想的青年时期,逐渐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好不容易到了四川西部与拥兵八万的红四方面军相聚,又遇见野心勃勃的张国焘,不赞成北上建立抗日根据地,还要裹挟中央南下往敌人包围圈里钻,不得已中央红军独自继续北上。
前途未卜、举目无亲的中央在甘肃哈达铺终于从旧报纸上得知陕北有个刘志丹,那里敌人力量薄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才欣喜若狂带着不到八千人的中央红军一路跋涉于1935年10月16日赶到到陕北吴起镇。可当地百姓从没见过这样一支自称‘方军’衣衫褴褛、浑身疲惫的军队,吓得都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