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谋划胜利3-《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2/3)页
叶剑英说:“我赞成海松的意见,尽快调新四军过江,江南是蒋介石统治的中心区域,肯定不放心我们在那里发展壮大,而且江南重兵云集,新四军可以发展的空间非常狭小,跳出来海阔天空,还能把我们的控制范围扩大到淮河流域,很有必要。”
李富春说:“安置我军家属的事我认为是有必要的,他们为革命做了很大贡献,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革命者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也是珍惜亲情的,为亲属提供安定的生活条件也是分内的事情。只是陕北自然环境较差、人口过多负担太重,不知张掖能承担多少?”
“那就都安置到张掖去吧,那里养活200万以上的人口没有问题,大量的荒地等待开发,厂矿企业也需要工人,学校也需要学生,安置几十万人没问题。投奔延安来的人也可以向那里分流,那里很快就会迎来大批学校和工厂,请中央派出干部加强管理。”
彭德怀急切地想知道陈海松的五阶段理论,对着李富春说:“地方工作你们慢慢准备吧,海松,说说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局部反攻。此时经过战火考验的各级指战员已经能够适应日军战术,主力部队数量将发展到30万以上,地方部队50万,我们自己的装备水平已经能够保证我们在攻防中不落下风,坦克兵、炮兵、通讯兵、航空兵等兵种相继投入使用,经过战术磨合后,就可以发起局部反攻,我估计在5年以后,也就是1942年以后我们就会具备这个能力。”
任弼时表情震惊,看到其他人也是不敢相信的表情说:“小陈,这个目标是不是太大了?以我们现在六万人的力量,经过五年的发展能达到30万人马都有些玄啊!何况身处敌后,物资匮乏,恶战连连,哪里能发展到近百万之众?还装备那么多现代化装备,还要反攻,怎么听着都像是在说梦话呀?”
“任主任的顾虑是以我们目前状况为依据的想法。但我们**人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在的状况。五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做许多事情,敌后根据地与敌人反复争夺地盘、民众,与敌周旋磨练部队,兵员是充沛的,缺的是装备和思想。
大后方的陕北、张掖根据地就要加强党政干部培养、技术兵种的培养,开荒种地、保证自给,鼓励工商、增加收入,提倡教育、培养科技、工业干部,争取外援、扩大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坦克、飞机、汽车、大炮的工厂都可以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从军用到民用,为前线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政策对头,努力去探索实践,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民众支持和响应,愿意追随我们的人多了去了。各位领导可以拭目以待。”
陈海松没说出来的真正的战场形势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会相继爆发,大批日军离开中国奔赴南洋,去跟英美老牌强国抢石油,把自己彻底置身于世界公敌的位置上,招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全面阻杀。
自己的布局也将开始发挥作用,此消彼长之下的两军实力开始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倾斜,隐忍五年的八路军已经有能力掌控战场主动权。必须在1944年的雅尔塔会议之前打败日军主力,让苏美两国看到中国的实力,尊重中国的权益,变无视为拉拢,实现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等政治家们对陈海松描绘的美好态势无限向往,只需要五年就能转守为攻,太让人期待了,他们仿佛看见了黄河以北到处**,为此即使做再多工作也是值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