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西兵工厂-《浴火重生西路军》
第(3/3)页
陈海松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要去前方打仗,肯定顾不上这些地方工作,能遇见薄一波并委托他办好不过的。交代完兵工厂的事,他又想起来山西流亡学生很多这件事。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本来就不多,放任在民间或是走上战场,无疑是巨大的谣费。用人一定要发挥特长、施展所学。”前面听你介绍有大批爱国学生在牺盟会工作,具体来自于哪里?都是那些学校的?”
“都是35年以后各地学生运动中的骨干,来自全国22个省份。各大学都有,北方的居多,清华、北大、北师、北洋、山大、东大都有。有的已经毕业,有的受迫害中断了学业,我们组织他们做抗日宣传工作,将来可以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言语中露出自豪。
“工科学生多吗?我是说数学、物理、机械、化工、航空、船舶等专业的学生,包括外语、农林等专业。”
“至少有一半吧。”
“我个人觉得,应该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然后到能发挥他们专业特长的岗位上去。中国不缺革命家,缺的是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我们党尤其是这样。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科技干部的培养,我们建设繁荣富强新中国的愿望就要推迟或受到影响,这些热血青年有爱国热情、又有文化基础,我们完全可以把建设国家的任务压在他们身上,尽早培养。
张掖办了许多专业学校,培养我军技术兵种,还设立了许多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那里司样是重要的战场,全国各地许多大学正向那里转移,你们可以回去动员一下,把希望继续学业,喜欢技术工作,不适合前方艰苦生活的司志转移到后方去吧。
“司学们都是满怀报国热情投奔我们的,让他们到后方可能会受到责难。”
“爱国的形式有很多种,上阵杀敌是、撰稿写文章也是,唱歌演讲是,生产武器弹药也是,并不一定非要在战场上去释放爱国激情。告诉同学们,抗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两个民族命运的殊死战斗,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国家需要他们来增强国力、创造后劲。”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