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话说的难听些:万一有一天,某位宗亲诸侯卖出的铜,被奸商恶贾卖出边关,又恰好被朝堂知晓~” ··· “咳咳;” “到那时,弟就算是太子储君的身份,便是想要回护诸位兄长,只怕,也是无从下手······” 听闻刘胜此言,刘荣、刘余兄弟二人面上,便不约而同的带上了一抹狐疑之色。 此刻,二人心中的想法,也基本没什么不同。 在当今天子启的子嗣、如今的兄弟众人当中,真正认可刘荣是‘大哥’的,其实只有老二河间王刘德,以及已经死去的老三常山王刘淤。 除此二人之外的,也就是曾经,居住在广明、宣明二殿的兄弟六人,其实都默认这六人当中的最长者——老四刘余,才是真正意义上‘长兄如父’的长兄。 所以,在刘胜配合着刘彭祖,将这件事的内因、外由尽数道出之后,刘余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不止代表我自己,也还代表没到场的弟弟们。 对于这件事,刘余强迫着自己不去想‘我愿不愿意’,而是去更多的考虑‘弟弟们同不同意’,以及:弟弟们该不该同意、我该不该替弟弟们同意。 至于老大刘荣,早在太子储君尚未册立、刘荣还只是皇长子,刘胜也还只是皇九子、公子胜时,就和广明、宣明殿的弟弟们并不很亲近。 和刘余、刘非在内的兄弟六人,只将彼此认知为‘手足兄弟’一样:刘荣真正认同的手足兄弟,从始至终,也都只是一母同胞的老二刘德、老三刘淤。 后来,刘荣错失储君太子之位,刘胜以皇九子的身份得立为储,刘荣开始有意无意的淡化自己这个‘大哥’的存在感,好让位于刘胜这个‘嫡长太子’。 再到前些时日,刘荣险些死在中尉府,最终却又被刘胜亲自救出······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经历着一连串常人遭遇一件,就可能一蹶不振的重大变故,如今的刘荣,已经变了很多。 就如现在,和弟弟们同坐于这处思贤苑内的宫室,听着太子弟弟刘胜侃侃而谈,刘荣心中,只剩下一个想法。 “该怎么样,才对二弟是最好的呢······” “只要二弟······” “二弟······” ··· 如今的刘荣,只剩二弟刘德这一个精神寄托; 只有已经失去母亲、弟弟,并被自己牵连的弟弟刘德,以及‘长兄如父’的责任感,能让刘荣稍提起些精神头。 正如刘荣此刻所想:只要刘德富足、安稳,刘荣,真的别无他求······ “大哥先说吧。” “这件事,大哥是个什么看法?” “如果二哥也有话,托大哥告诉我,大哥也大可直言。” 见两位兄长久久无言,刘胜也并没有太过催促; 耐心的等候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刘胜才轻声一唤,将刘荣飞散的心绪,重新拉回了眼前的殿室。 而刘荣接下来的反应,却是让刘胜唏嘘、感叹之余,对这位本对太子储君之位触手可得,最终却失之交臂的异母兄长,油然生出一股敬重······ “小九做了太子,对我兄弟众人而言,是好事。” ··· “从小到大,我兄弟众人当中,首数小九最重情义,甚至为了亲人,而做出一些离经叛道、不为世俗所认可的事。” ··· “我兄弟众人,都是宗亲诸侯、社稷羽翼;” “和长安朝堂之间,将来的我们,会出现很多彼此猜忌、误会的事。” “但有小九在,我兄弟众人无论如何,都总还能保性命无虞、宗社无忧······” 极其平静,又极尽淡然的一番话语,只惹得刘余、刘彭祖二人下意识坐直了身; 就连刘胜,都不由动了动身躯,尽量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对侧的大哥:刘荣身上。 而在兄弟三人直勾勾的目光注视下,当朝皇长子、刘汉临江王,只缓缓从座位上起身; 走上前,在刘胜身前三步的位置停下脚步,又郑重其事的整理一番衣冠; 待刘胜也忙不迭起身,刘荣,终还是对刘胜沉沉一拱手。 “临江王臣荣;” “禀奏家上。” “——宗亲诸侯开矿得铜、熔铜铸钱之弊,实由来已久。”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又尽伐异姓诸侯,改以宗亲代之,此弊之祸,便累我汉家久矣。” “今,圣君在朝,励精图治;” “储君英武,社稷有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