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果到了那时,儿臣还要兄长帮忙做筹谋、做决断,那坐上皇位的,究竟是谁呢?” “是儿臣?” “还是兄长?” ··· “学习如何治政、治民,是儿臣作为太子储君的责任;” “这个责任,没有人可以帮忙,也不应该有人帮儿臣分担。” “再者:作为父皇的庶子,兄长也同样有自己的职责——获封为王,就藩关东郡国,镇压地方、卫戍边墙。” “儿臣难道要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将自己的职责丢在兄长的肩上,又让兄长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至于在百年之后,无颜面对我刘氏历代先皇、列祖列宗吗?” “如果真的这么做,那儿臣又何来颜面,做这太子储君呢?” “将来,父皇百年之后,儿臣又怎敢恬不知耻的步入未央、登阶宣室,坐上父皇留下的御榻;” “怎敢身冠玄、头硫冠,腰系印玺,口称朕呢???” ··· 在刘胜这一番极尽露骨,甚至还有些犯忌讳的话语之后,宣室殿内的众人,只不由分说的各自低下头去。 就连御榻之上的天子启,此刻也是一阵面色变幻。 不知是因为刘胜‘将来父皇百年’的话语而感到恼怒,还是为刘胜今日的表现,而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在一阵漫长的沉寂之后,天子启,终只瓮声瓮气的低语道:“太子,就说到这里吧。” “近些时日,多和太子傅请教请教。” “别等到了加冠的年纪,都还不知礼数为何物········” 似有深意,确也稍有不满的暗呛刘胜一嘴,天子启便沉着脸,将目光缓缓从刘胜身上移开。 “内史说,诸王来长安已经很久了,已经到了离京回国的时候。” “——朕以为,言之有理。” · “宗正认为,胶西王应当就藩、皇七子应该封王。” “——朕不觉得不妥,但需要和太后商量一番。” · “至于奉常说,要给太子择定太子妃,为我刘氏开枝散叶········” “——这,并非是朕应该插手的事;” “——退朝之后,奉常可以直接去找太后。” ··· “匈奴使团,已经来长安了。” “朕意:三日之后,召匈奴正、副使,于宣室陛见。” “着:朝中公卿二千石以上,侯食邑五千户以上,尽与会。” “太子,伴朕左右。” 语调稍夹杂些不愉,为今日这场朝议草草画上句号,天子启便大咧咧从榻上站起身。 稍一转身,作势要离去,又朝刘胜深深凝望了好一会儿; 就在殿内的所有人都认为,天子启要再喊出一句‘太子留下’时,天子启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让本就满腹疑虑的百官公卿,愈发感到摸不着头脑······ “备驾;” “再去禀奏一声:今日午时,朕欲朝长乐,以面太后。” ··· “宦者令亲去绮兰殿,接胶西王出宫,送去太子宫。” “切记:随行者可以有寺人,不可有宫女。” ··· ··· ······ 似是若无旁人,又好似刻意说给某人听般,对左右接连发出两道指令,天子启便皱着眉、绷着脸,将双手背负于身后,大踏步朝后殿方向走去。 见此状况,殿内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这是······” “——许是太子言辞不恭,触怒了陛下?” “或许······” 带着这样的猜测,仍旧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的百官公卿,便稀稀拉拉退出了宣室; 直到硕大的殿试之内,只剩下自己一人,跪坐于御阶前的刘胜,才终于苦笑着摇摇头,再稍发出一声短叹······ “父皇要的,儿臣,都给了······” “那儿臣要的,又该由谁给儿臣呢·········”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