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十天时间,够干什么?-《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2/3)页

    女人更不用提:自己是个奴隶不说,还是生出一个又一个奴隶,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至于孩子,虽然体力差一些,但也有其优势——三观尚未定型。

    只要下足了功夫,未必就不能培养成一个人高马大,却对自己忠心无比的贴身忠仆。

    所以,即便因周亚夫这句话而感到怒火中烧,刘胜也必须承认:周亚夫说的没错。

    匈奴人来势汹汹,显然是知道了汉室发生了剧变——老天子驾崩,新君未冠而立,主少国疑;

    在这个时间点大举入侵,一来,自是为了抓住汉室政权交接,内外求稳的战机,二来,自也有匈奴单于军臣,给刘胜这个菜鸟皇帝‘打招呼’的意味在其中。

    ——从今往后,我们就是对手了。

    除此之外,从匈奴人这次入侵的时间点,刘胜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猜测:过去这个冬天,匈奴人的日子,只怕过得并不很好。

    要知道现在,是春二月。

    无论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还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都正在为接下来这一年的生产做着准备。

    ——汉人需要准备粮种,需要除去田间的杂草,需要清理沟渠,为春耕做准备;

    而匈奴人,则需要在开春之后,从温暖的河套盆地北上,循着水草一路走,直到晚秋,再重新回到相对温暖的河套盆地,以及靠近汉北长城的地方。

    也正是因此,匈奴人过去的每一次入侵,几乎都是在秋后。

    因为秋后,意味着经过一整年的蓄养,匈奴人的马匹已经吃了满身肥膘,正处于最好的状态;

    经过一年的游牧,匈奴人也大都回到了相对温暖的草原南部,距离汉边并不很远。

    而在长城以南,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汉人农户也都收获满满,用谷物将家中粮仓塞了个满满当当,以备作过冬所需的食物。

    在这个时间点南下,匈奴人可以很轻松的得到大量物资,并不费吹灰之力回到草原,同时又不影响‘冬天在南部猫冬,春天开始北上游牧’的生活规律。

    而今年,匈奴人却在开春,在即将开拔北上游牧的时间点,发起了如此大规模的入侵。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间点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才使得边关将士应对不及,战况向着极其不利于汉室的方向发展。

    或许,匈奴人在开春时入侵,确实有‘打汉人一个措手不及’的考虑;

    但刘胜很确定:如果不是过去这个冬天发生了什么,那匈奴人绝对不会为了‘给汉人的小皇帝打个招呼’,就选择在开春大规模南下驰略汉边。

    因为在开春进行一张战争,并从此打乱一整年的游牧路线、时间规划,对匈奴人而言,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巨大损失······

    “雁门、北地、代、上四郡,几乎是我汉家北墙最重要的防线。”

    “除了由宗亲诸侯负责卫戍的燕、代、赵,直属长安朝堂管辖的边关,除去以上四郡,也就剩下陇右了。”

    “——长安负责的北墙五郡,已经有四郡为匈奴人所破,除了藏在城池中的军、民,这四个郡内,恐怕已经无法在城池外,看到除匈奴骑兵以外的东西了。”

    “至于陇右得以幸存,恐怕也仅仅只是因为匈奴人要去萧关,并不需要经过陇右,且陇右位处更南、距幕南更远的缘故······”

    在周亚夫表明自己的看法之后,刘胜沉默良久,才如是道出一语。

    待殿内百官公卿无不羞愧的低下头,刘胜才强压着胸中怒火,再次望向周亚夫昂了昂头。

    “依条侯之见,接下来,我汉家当如何应对?”

    “朕已经说了。”

    “——敢言和者,斩!”

    “还希望条侯,三思而后进言······”

    只此一语,刘胜便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是在问你怎么打,不是在问你打不打!

    但很可惜:这终还是刘胜一厢情愿。

    至少在周亚夫看来,刘胜这番表态,根本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那臣,便斗胆直言······”

    ···

    “呼~”

    ···

    “匈奴叩边,已经是六天前的事了。”

    “先锋散骑火烧甘泉宫,更已是昨晚的事。”

    “按照匈奴人的习俗,在外出作战时,匈奴骑兵只会带够十五天的吃食,并在月圆时发起攻击、月亏时撤退。”

    “从月圆到月亏,也刚好是十五天,士卒随身携带的口粮耗尽的时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