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太史慈听了,赞同道:“公子是知兵的,以老带新,也能起到练兵之效用。” “只不过实际去做,也需要因时而动,看来我等回去后,要抓紧训练兵将了。” 麴义出声道:“南匈奴这些日子虽有流寇骚扰,但人数不多,不过迟早会有一波大的。” “好消息是,公孙瓒和他们也不对付,两边联手不太可能。” 赵云沉声道:“虽然不会联手,但要是轮番或同时进攻三城,这边也捉襟见肘。” “匈奴且不论,田豫的那数百白马义从,也是个极大的麻烦。” 袁熙点头道:“所以别的且不论,田豫这个人是个麻烦,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不能让他呆在公孙瓒军里。” “咱们要找个机会,把他引出来。” “之后就看你们的了。” 赵云三人离开时,都不禁摇了摇头,北新城周围三股势力,都是相当麻烦,公子还真是找了个好地方啊。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北新城的百姓这些年饱受荼毒,所以才对保护他们的袁熙如此感激。 如今袁熙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涿郡,范阳和容城的百姓之所以没有大的骚动,也是受此影响。 袁熙深切感受到名声的好处,只要在百姓中广有口碑,支持的士族少些,也不见得不能成事。 但是相对的,民众之间的口碑,也是极容易受影响的。 比如黄巾军。 袁熙想到了那句话,不占领阵地,敌人便会占领。 他叫来吴昭和曹宪,说道:“伱们对道教如何看?” 曹宪见吴昭示意自己先说,想了想,开口道:“兖州士族,多有笃信黄老之道者,甚至同情黄巾的。” “他们在谈论的时候,常常将道教和儒家作对比,衡量优劣,有些言语,其实是颇为不敬的。” 袁熙颇为意外:“不信儒家信道家,这样的士族多吗?” 曹宪想了想,“依妾印象,为数不少,至少十有三四。” 袁熙说道:“你觉得这是天下大乱,汉庭衰微造成的,还是早已有之?” 曹宪听了,为难道:“公子这个问题太难了,我只是个孩子啊。” 这话说得袁熙和吴昭都笑了起来,吴昭转头对袁熙笑道:“还是我来说吧。” 袁熙却见曹宪趁吴昭扭头的时候,坏笑着对着自己吐了吐舌头,舔了舔嘴角,差点当场失态。 吴昭却是没有发现,却道:“这件事情,说起来非常复杂。” “家父研究儒家经学,却在其中发现了一些不好对外人说的道理。” “要说道教从上古诸子百家的道家,演变成了教派,其实儒家也有相似的变化。” 袁熙却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说法,当下说道:“愿闻其详。” 吴昭说道:“自汉武起,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是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与孔子的先秦儒学,并不相同,甚至是背道而驰。”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天人感应,却是以人神鬼为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