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搞压缩算法的同志先提出了疑问:“高教授,是不是无损?” 没想到高振东摇摇头:“就是有损,图片这种东西是给人看的,人眼的能力有限,其实一些细节的损失是不怎么看得出来的,或者说叫能够接受。” 见大家还是将信将疑,高振东举了个例子。 “如果有一个人,他是黑一点还是白一点,脸上的坑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会不会影响你们把他认出来?” 所有同志都摇摇头,有些人,化成灰都认识。 “那就对了,图片也是一样。而且有损压缩算法的核心就在于搞清楚,哪些信息是可以被损失掉而不太影响效果的。” 有损图片压缩算法的压缩率之所以惊人,核心就在这个“有损”上了。 几M大小的bmp压成jpg,压缩率可能高达90%,就是这个原因,无损压缩是没有这么大的压缩率的,除非是色彩和线条都极简单的那种。 搞压缩算法的同志见高振东神态笃定,也就放下心来,仔细想想,高教授的话,那还真的挺有道理。 而高振东接下来的话,让他们彻底放心之余,又感觉到一点点不过瘾。 “其实这个算法,我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但是没有时间完善和编程实现,所以想把这个工作交给你们,你们有了压缩软件的经验,想来应该会很快就出成果。” 其实说不完善不太准确,毕竟抄JPEG压缩算法能有什么完善不完善的说法,就那样了,而且绝对能用,效果绝对不错。 但是话还是要这么说,给参加的同志留一点空间和余地,免得别人觉得他们没啥大贡献。 在一旁的池总工,则是暗叹果然还是如此,高教授的课题,别名“喂饭”,最难的东西都被他解决了,剩下的大概都可以归类到力气活里。 “好的高教授,我们会尽快来向您请教相关知识。但是为什么不直接做成一个软件,而只是做成软件模块呢?” 软件和软件模块的区别,他们还是明白的。 “因为会用到图片的显示的软件,可能会很多,做成一个模块,方便他们调用。你们也别以为算法已经被研究过了,你们的工作就简单了,实际上你们要完成的,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像显示的一整套体系,比如,最基础的——颜色的表示。” 高振东说这个话,一是提醒他们不要掉以轻心,二是替他们说说话,别看他们算法部分只是完善,但是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其实不小。 高振东的话,让有些“轻敌”的同志们心里一惊,自己还是浅薄了,不能大意啊。 “我们会注意的,高教授。” 安排好这个事情,计算机的媒体展示能力方面基本上暂时就到头了,高振东不准备做更多,太过奢侈。 实际上直到80年代,“多媒体”在电脑上都是个奢侈品,90年代我们的电脑广告,依然会将多媒体作为卖点,那个年头,连声卡都是单独的一张扩展卡。 有了文字,有了图片,基本上对于科研、办公等工作来说就基本足够了,实在想听声音,MIDI凑合下得了,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个乐谱文件,直接合成频率的,计算机还勉强处理得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