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对对,消息有好有坏,总体向好。”罗教授笑道。 “哦?说说看。”高振东笑道。 罗教授先是递给他一叠资料:“地面固定破甲试验已经做过了,你看看。” 这叠资料里,有照片,也有文字报告。 高振东翻开看了看,笑了:“哟,这个还真是好消息,这个深度可以啊。” 罗教授他们做的自锻破片战斗部,在设计炸高以下,破甲深度不低于90mm,对于这个数字,其实高振东是很高兴的。 别看一分米都不到,可是除了坦克的正面装甲之外,能扛得住这个穿深的不多。 更别说西方这一代坦克,个个都基本上是脆皮,这时候正好是甲弹对抗,弹因为聚能破甲战斗部横行,大占上风的时候,复合装甲又还没有大规模面世,真正投入使用的,实际上到现在就我们一种而已。 所以这年代的坦克,因为聚能破甲、导弹的出现,正处在“装甲无用论”的这个论调盛行的节点上,大洋公约组织的那票坦克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脆皮。 以高卢鸡的AMX-30为例,如果不论倾角的话,这货的装甲除了火炮防盾之外,正面装甲厚度也只有80mm,算上倾角也不过大概170~200mm的程度,基本上是除了欺负装甲车,见了谁都要跑的地步,大约也就能欺负一下它传统势力范围——非洲的那些小国家。 对了,这东西机动性不错,跑得还算快,也许对于高卢鸡来说,这东西还真就是最合适的,别看它打不过,但是它跑得掉啊。 至于其他位置,简直没法看,顶甲20mm,发动机顶部15mm,侧甲30~40mm。 所以90mm的穿深,打AMX-30这种奇葩的主装甲都绰绰有余,因为这个90mm,是从上往下打的,AMX-30的主装甲倾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这个穿深,只要运气不是太差,打大洋公约组织所有的二代坦克都没什么问题。 高振东一边看,一边点头:“嗯,最终选定了非制冷碲汞镉双波段?” 罗教授笑道:“对,为了节约成本和体积,使用的非制冷碲汞镉双波段探测器,这样一来,没有了制冷那一坨,成本进一步下降了。而且结构越简单,做起加固来就越容易。” 这东西不说一出生就要上炮弹,但至少火箭弹还是要上的,必须能承受一定的加速度、振动等环境条件。 高振东确定了一句:“红外探测器的性能足够?” 没有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是要下降的。 “试验过了,足够的,对于行驶中、或者发动机关闭半小时以内的目标,发火率在85%以上。而且双波段探测器对于火堆等典型干扰源的误触发率,不大于10%。” 只要是跑着的机动车辆,那发动机温度就必然不低,就算是熄火,短时间内也是凉不下来的。 高振东前世,开过SUV,那发动机熄火半小时温度都还不低呢,更别说装甲车辆或者是重卡发动机那么大一坨了。 “嗯,这个数据不错了,犯错概率足够低就行,想要做到杜绝也没可能。” 要是真要把这些数据做到极限,那就得上红外成像之类的手段了,这年头明显是有点不现实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