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听见高振东的话,导研院的同志才从激动里冷静下来,这个构型理论上没问题,但是要真说应用的话,好像是差点意思。 “那后助推呢?”侧推不行,那就后面加助推呗。 “后助推的话,你们还是要准备两套导弹飞控,其实都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是,后助推的话,你们需要有一整套二级火箭的代价要付出,在空空导弹上这一点点区别,就是天壤之别了。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导弹会很长,对飞机的气动有很大的影响。” 导弹后面加个助推器,听起来好像不是太长,其实对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很大,如果以战-7为例的话,那就是导弹快和平尾齐平了。 就算抛开空气动力学不说,两套导弹飞控其实不是太大问题,但是两套导弹飞控的存储空间就比较抠脑袋了,不论是磁带还是磁盘,都不能满足要求,还得要么磁芯,要么半导体。 这两个存储器都非常贵,而且还要考虑弹上空间。所以当高振东刚说出来,同志们就明白了,这个事情好像得不偿失。 “高总工,那要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不通就不想了,这儿不是有人嘛。 “我的建议是,在一个火箭发动机壳体内解决问题。” 一个发动机之内解决问题?同志们听懂了,但是没想通。 “我们没有太明白呢,高总工。”导研院的同志道。 “其实就是在不改变空空导弹气动外形的情况下,要能有末端能量。比如,我们的火箭发动机,可以分成两次点火,第一次点火先把导弹打出去,获得速度,到了末端之后,再次点火,获得末端动能。”高振东站起来,边说边画图。 其实也只是一个示意图,但是同志们都看懂了。 “这个……好像不太难?”这是导研院的同志们第一感觉。这很正常,毕竟二踢脚这东西,我们已经玩了多少年了。 高振东点点头:“嗯,这个原理很简单,但是细节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如果要做的话,先做着,有问题我们再解决。但是要想解决末端高机动的问题,我们就只有这么做,其他办法,代价都比这个要大。在火箭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有两次陡升陡降,按照波形来看的话,形成了两个脉冲,所以我起名为双脉冲发动机。具体的,如果没有办法的话,后面可以找我。” 在高振东一年前抽到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教材里,有双脉冲,所以他能直接说这句话。细节可能不好说,但是至少基本构型没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