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卫所制度-《淮右布衣朱元璋》


    第(3/3)页

    朝廷规定,边塞的卫所三成军士守御,七成军士屯田;内地的卫所两成军士守御,八成军士屯田。

    按照制度设计,通过屯田的方式,卫所的军士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然而,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和文官系统一样,军队里面也盛行腐败,而且比文官更为狠辣,吃兵粮,喝兵血。

    朱元璋曾经愤恨地指出:那小军每一个月只关得一担儿仓米。若是丈夫每不在家里,他妇人人家自去关呵,除了几升做脚钱,那害人的仓管又斛面上打减了几升。

    待到家里过来呵,止有七八斗儿米,他全家儿大大小小要饭吃,要衣裳穿,他那里再得闲钱与人?

    是啊!一石米在人口多的军士家庭中,连基本的吃饭都不够,哪还有余粮添置衣服啊?哪还有余粮孝敬上官啊?

    军士们活不下去,只好逃亡,成为流民。于是,军营就空了,军队的士气、战斗力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除军屯外,明朝还有商屯。当边塞的卫所粮食不足时,朝廷便用“开中法”进行接济。开中法是朝廷利用盐引将粮食的运输费用转嫁给商人,从而降低朝廷的运粮负担。

    开中法让商人运输一定数量的粮食到边塞,拿到军队的收据后,可以从政府这里领到等价的食盐进行贩卖,从而获取重利。

    商人在经过几次运输之后,发现从内地运粮的成本远高于在边塞屯田的成本。于是,商人索性自己雇人在边塞开屯,就地缴粮,省去了几倍的运费。

    如此,边塞的粮食够吃了,朝廷省去了运输成本,商人也发了大财,皆大欢喜。而且,边塞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造成了地方的繁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