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这并非是臣无礼,而是臣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深感到自豪的缘故。” “臣为自己亲手结束刘氏皇族嫡庶相争,以至天下生灵涂炭的惨剧,而感到自豪。” “但也正是在臣心下大安,以为刘氏再也不会有嫡庶相争的事发生、再也不会有因为此事,而发生的战祸之时,陛下说,要与立太子。” “只是陛下要立的,并非是庶长子、如今的临江王刘荣;” “而是历来以跳脱、顽劣闻名于朝野,更是在诸公子当中排行第九的皇九子:公子胜······” 在说话的时候,周亚夫的目光总是不自然的望向别处。 但当话说完的一刹,周亚夫的目光不知何时,便又落在了刘胜的面庞之上。 不知是不是错觉; 刘胜居然从周亚夫望向自己的目光中,看到了一丝怜悯,和感同身受······ “臣的意思,应该说的已经很明白了。” “不自谦的说:在各自的宗族,殿下的处境,和我是一样的。” “——都是‘沐猴而冠’,都是德不配位;” “在将来,殿下也肯定会像臣这样:明明竭尽所能的庇佑着宗族,最终,却依旧得不到亲人的认可。” ··· “臣担心的,便是臣刚才说过的那句:臣的问题,尚且还只是周氏一族的问题;” “臣出了差错,也终究只是周氏一族的差错。” “可殿下的问题,却是刘氏的问题;” “而刘氏的问题,尤其是在位天子,和关东宗亲诸侯之间的问题,便会是天下的问题。”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问题,后果都会很严重······” “——太祖高皇帝肯定不曾预料到:兄长代顷王刘喜的后代,和幼弟楚元王刘交的子孙,会在我汉家的史册之上,留下‘吴楚之乱’这四个大字。” “而如今,殿下肯定也无法预料到:百十年后,殿下的子孙后代,会同如今的临江王、江都王等宗亲诸侯的后代之间,出现怎样的变故······” ··· “再说句不自谦的话:吴楚之乱,幸有陛下在位、有太后坐镇东宫,还有臣周亚夫,才没有酿成宗庙颠覆的大祸。” “但下一次,汉家再因为嫡庶相争而爆发战乱,未央宫内的天子,是否还能和陛下一样大权在握?” “东宫长乐,是否还能有一位威震天下的太后掌控大局?” “还能否有又一个太尉周亚夫,能三月而平祸及大半个天下的战火?” ··· “臣,怕。” “臣怕没有。” “臣怕后世之君,不比当今圣上睿智、果决;” “怕后世之太后,不比当今窦太后深明大义;” “也怕后世之臣,再不会有下一个太尉周亚夫······” 说到最后,周亚夫也不知是想起了什么,竟也难得红了眼眶; 略有些羞涩的低下头,随手抹去面上泪痕,周亚夫最后一次望向刘胜,终还是露出了一抹温和的微笑。 “殿下也不必多想。” “这不过是一个将死之人,在临死之前的感慨、唏嘘罢了。” “只可笑我周亚夫戎马一生,功绝天下,临将‘病故’之际,却还得托付一个自己厌恶、不懈的人······” “呵······” “还请殿下日后,于我周氏族亲稍加看顾;” “纵是有人触犯国法,也请殿下看在今日,亚夫肯低头的份上,稍行宽恕。” “臣,且先谢过太子殿下大恩大德······” “条侯臣周亚夫,谨拜·········” 第(3/3)页